情绪稳定的12项“修炼”
发布日期:2015-07-27浏览:2056
1、对于既成事实,接受不接受,都是一样的——于是,不如接受了吧,佛学叫做“大义凛然”“坦然面对”!所以有“阿弥陀佛”“存在就是合理”之说。但是,要注意:这里所说的“接受”,只是说在“心理上”的接受,并不代表你放弃接下来的“抗争”!!
2、放弃任性——人类生气情绪的一个哲学本质就是人类的“妄自尊大”:“我想怎样就得怎样!”不遂我意的就会不开心、就会生气!如果知道在大自然面客观一点、明知一点、现实一点、甚至“恭敬不如从命”一点点,那么,任性的生气即可避免。
3、当然,如果你只是把生气当作一种手段来用,那倒是无妨的——佛学说“生气不可怕,关键是要知道自己在生气”,就是这个意思。
4、一些“灵修”的课程:比较强调心理和现实是两个“空间”、具有相对独立性——这在一方面,知道二者的区别有助于排解心理上、情绪上的困扰。但是,另一方面,如果因此而放弃对外部、现实世界力所能及的改造,那么这种所谓的排解或许也就演变为“麻木、自我麻痹”——“借酒浇愁”,然后难免会“愁更愁”了!
5、真正的明智在于“量力而行”——脾气与能力相适应!脾气大于能力,难免会处处力不从心、而后不顺心。能力大于脾气,则似乎难免有些“没有追求”、“浪费人才”。
6、对自己的情绪波动,一定要找到原因——根据泽尧的《意识心理学》,人的心理情绪总是有其现实背景的,这个背景其实就是意识的内容,包括潜意识和显意识。只有把问题的源头找到了,才能够“正本清源”,得到长久的、现实的情绪稳定的基础。
7、“人无法改变他自己没有意识到的东西”——加强“意识心理学”修炼(可参考泽尧本博客有关“投入与跳出”的方法或著作《创造力》一书),是一个人超越“情绪化反应”的开始。
8、“酒肉穿肠过、佛主心中留”——既不可以满足于一些宗教式的自我麻醉、也不应该偏执于一些宗教式的狂热信仰。人毕竟是一个现实的生物体、虽然高级但是“动物性”是人性的载体,不能把人性与动物性割裂、不可“用人性去否认动物性”。
9、要努力成为强者、确定现实的人生目标、尽力解决现实的问题,勤奋积累达致工作、学习、事业和生活的良性循环是关键。
10、“大隐隐于市”、“酒肉穿肠过、佛主心中留”——“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”才是“信佛”、“灵修”的最高境界。
11、任何回避现实世界矛盾冲突的想法,其实都不过是“独善其身”的“小乘教”教旨而已,都难免是“长痛不如短痛”、鸵鸟政策、最后甚至是自欺欺人而已。
12、“做人做君子、管人管小人”或许可以参考:“穷则独善其身、达则兼济天下”。“济”意味着“济弱锄强(管小人)”
2、放弃任性——人类生气情绪的一个哲学本质就是人类的“妄自尊大”:“我想怎样就得怎样!”不遂我意的就会不开心、就会生气!如果知道在大自然面客观一点、明知一点、现实一点、甚至“恭敬不如从命”一点点,那么,任性的生气即可避免。
3、当然,如果你只是把生气当作一种手段来用,那倒是无妨的——佛学说“生气不可怕,关键是要知道自己在生气”,就是这个意思。
4、一些“灵修”的课程:比较强调心理和现实是两个“空间”、具有相对独立性——这在一方面,知道二者的区别有助于排解心理上、情绪上的困扰。但是,另一方面,如果因此而放弃对外部、现实世界力所能及的改造,那么这种所谓的排解或许也就演变为“麻木、自我麻痹”——“借酒浇愁”,然后难免会“愁更愁”了!
5、真正的明智在于“量力而行”——脾气与能力相适应!脾气大于能力,难免会处处力不从心、而后不顺心。能力大于脾气,则似乎难免有些“没有追求”、“浪费人才”。
6、对自己的情绪波动,一定要找到原因——根据泽尧的《意识心理学》,人的心理情绪总是有其现实背景的,这个背景其实就是意识的内容,包括潜意识和显意识。只有把问题的源头找到了,才能够“正本清源”,得到长久的、现实的情绪稳定的基础。
7、“人无法改变他自己没有意识到的东西”——加强“意识心理学”修炼(可参考泽尧本博客有关“投入与跳出”的方法或著作《创造力》一书),是一个人超越“情绪化反应”的开始。
8、“酒肉穿肠过、佛主心中留”——既不可以满足于一些宗教式的自我麻醉、也不应该偏执于一些宗教式的狂热信仰。人毕竟是一个现实的生物体、虽然高级但是“动物性”是人性的载体,不能把人性与动物性割裂、不可“用人性去否认动物性”。
9、要努力成为强者、确定现实的人生目标、尽力解决现实的问题,勤奋积累达致工作、学习、事业和生活的良性循环是关键。
10、“大隐隐于市”、“酒肉穿肠过、佛主心中留”——“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”才是“信佛”、“灵修”的最高境界。
11、任何回避现实世界矛盾冲突的想法,其实都不过是“独善其身”的“小乘教”教旨而已,都难免是“长痛不如短痛”、鸵鸟政策、最后甚至是自欺欺人而已。
12、“做人做君子、管人管小人”或许可以参考:“穷则独善其身、达则兼济天下”。“济”意味着“济弱锄强(管小人)”